大家好,我是妈甲。
今天我想谈的这个新赛道是:编程。为了把这件事讲清楚,文章很长,分四个部分,想看实操的,可以直接跳到第三、四部分。
一、“信息技术”、“信息学”、“编程”三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国家将“编程”划到非学科类,意味着什么
三、推娃上编程新赛道,家长如何实操
四、辅导机构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一、“信息技术”、“信息学”、“编程”三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信息技术”、“信息学”、“编程”这几个词,在我们谈论娃的编程类考试或者辅导班的时候,经常一起出现,或者混着出现,谈正事之前我觉得,得先把这个事说清楚。(嫌长的可以跳过灰字直接看结论)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总体上可以分计算机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两大类。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量子计算,都属于信息技术,或者和信息技术紧密相关。
信息学,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等技术为研究工具,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学科。
通过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来,信息技术实际上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负责管理、处理、传输信息。信息学理论性更强,研究目的是拓展人类信息功能。
这两者,要实现,都离不开计算机编程,或者说,计算机编程是进行信息处理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而作为孩子的家长,如果我们在大学之前的考试或者竞赛里,看到“信息技术”或者“信息学”字眼,可以这样理解:
信息技术或者信息学的高水准考试,有的会考一些信息技术或者信息学的基础知识,但本质上还是考编程,因为基础知识背背记记就行了,只有编程能考出区分度来。
所以,信息技术、信息学、编程,它们三者不一样,如果谈概念,计算机编程是信息技术和信息学的基石。如果大学前谈孩子的相关考试,那本质就是考编程,而对要考试的孩子来说,如果谈学习,那最核心的自然也是学编程。
下面谈正事。
二、国家将“编程”划到非学科类,意味着什么
文章开头说,编程是我今天想谈的新赛道,不过这只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对有些人,它早就存在了,比如,从年开始,浙江已经将信息技术(含编程)纳入了高考科目,作为“7选3”的选考科目之一。
那编程纳入高考,会不会全国推广?我觉得短期内不会,总要考虑到有些孩子还是用不起电脑的,但富裕地区,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国家推编程的心,非常坚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里,明确“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全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但信息技术教育(主体也就是编程),和体育、艺术一样,被明文归类到了非学科类里。
编程和体育、艺术一样,被放进非学科类里,有没有道理呢?
我觉得没有。
五大奥赛是人类脑力大比拼的巅峰,五大奥赛分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其他四个都是学科类,就把以编程为主体的信息学放到非学科类,是什么道理?
更何况,我们国家为了规范全国奥赛制定的条例里,第二条就明文写了:本条例的适用范围是全国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学科竞赛几个字是重点。
所以,编程,和被“双减”重锤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一样,是妥妥的“脑力学科”。
但,我们都能看出毛病来的事,国家会看不明白吗?当然不会。
只能说:国家推编程的心,非常坚定。
而我反复强调“国家的决心”是想说明:
请相信国家的眼光,国家既然这样推编程,那证明,国家层面已经盖戳认证:会编程的,以及再向上进阶出的懂信息技术的,直至最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学科边界的人,是未来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发动机。
有个比较悲观的观点:我们正处于人类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的尾声。未来的人类,将无法再等来下一次技术革命,而失去技术革命的机会,人类也就失去移民外星的可能,人类将只能抱着我们的地球,等她日渐消耗殆尽。人类的衰败已成定局。
而之所以会有人认定,人类将不再能发起下一次技术革命,也不是全无道理。
人类在单一学科内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有挺长一段时间,没有重大的突破性进展。所以,现在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下一次技术飞跃,只能发生在学科与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也就意味着,研究者们必须要同时掌握多学科的前沿知识,才有可能带来下一次技术革命。
但现在每个单一学科都已经有了海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科前沿更加精专深入,以人类这种生物体的神经传导效率来看,想在多个知识领域,都完成足够深入的学习,在知识储备上做好技术突破的准备,那就需要研究者们拥有超长的青春,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
但人的生理寿命不支持这一点。
因此那些人才会得出结论:人类的科技发展,人类的未来,受限于人类的生理极限,已经走进了死局。
当然,我没有这么悲观。我认可人类神经传导效率和生理寿命的局限,但我认为,人类依然会有下一次技术革命。
因为,人类不仅可以拥有自己的生理大脑,还可以拥有“信息技术”所造就的“外脑”——比如拥有超级算力的量子计算机,比如人工智能——它们可以拥有比人脑强大得多的信息处理能力。
能驾驭它们的人,就能为我们人类,打破学科边界,带来下一次技术革命。能驾驭它们的人,自然是具备信息技术职业素养的人。
因此,国家的“双减”才会避开编程和信息技术,将它们放到战略层面去规划。
而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我想也应该认识到这个大势,虽然人类的职业种类一直在更新淘汰,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编程、信息技术类职业,一定会存在,并兴盛下去。
当然,聊再多趋势,还是要落地才有意义,下面聊聊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三、推娃上编程新赛道,家长如何实操
首先我们家长要不要把孩子,刻意往编程、信息技术类职业这个方向去培养呢?
我觉得没有必要,孩子自有他原本应有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试试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如果他天生就喜欢,那自然就可以放心大胆地鸡,不仅未来职业发展向好,升学之路上,也多得是金币可以捡。
编程启蒙我前面一篇文章写过,《编程升学又不考,学它干什么?送娃进清北也说不定哦》。编程启蒙,笼统三块:逻辑思维启蒙、算法启蒙、Scratch图形编程,在这里我就不再啰嗦了,今天这篇我主要写启蒙后的学习。
首先,启蒙千万不要一口气启蒙到三年级以后,四年级如果还排Scratch图形编程课,那大概率是辅导班在耗时间。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足够能力转代码编程,也就是真正的编程学习。有“小奥”学习基础的孩子,二升三的暑假就没问题。
转代码编程的时候,一般从Python开始,学一到两年,可以去参加“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主办的“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试”试试水平。
如果等级测试可以轻松拿到四星良好,那就可以试水“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蓝桥杯”。到这里,对小升初就有用了,如果能拿到“蓝桥杯”省二等以上,写进简历就能管事。
当然,“蓝桥杯”二等以上还算不上金票,“蓝桥杯”如果能拿到省奖,就可以再挑战下一个BOSS——中国计算机学会办的CSP-J(软件能力认证-初级),前身是信息学奥赛的省级比赛。这个时候就需要转C++学习,如果能拿一等奖,小升初上岸金票就到手了。
当然即便拿不到一等奖,和之前“小奥”的逻辑一样,能进集训队,也是简历里很有分量的一句话。
初中后,CSP-S(软件能力认证-高级)还可以继续,金币还可以一路捡。具体参考下图。但我觉得,到这里就不用我再做说明和规划了,因为到那个时候,一定多得是学校找来的金牌老师,围着娃转。
那下面再讨论一个更落地的问题:完成启蒙后的辅导机构怎么选?
四、辅导机构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1)问问有没有C++的课程和老师
刚才写编程学习打怪晋级之路的时候,已经写到,要参加重量级的CSP-J,是要转C++的。C++的课程和老师,代表的是这个辅导机构教学水平的最终段位,如果没有,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孩子以后学到高级别还要换班。
(2)看看教学大纲
“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试”有官宣的Python标准知识点,对照这个看,能看出来机构课程的设置是不是合理全面。点击原文阅读,可以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