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专题中国台湾地区隐形冠军企业如何取得
TUhjnbcbe - 2022/7/8 15:48:00

一般来说,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总会涌现出一些创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总会造就出一批天才的工程师和企业家为这个世界贡献新的思想。目前制造业最活跃的区域就是中国,所以未来一定会出现来自中国本土的企业管理思想。

中国台湾地区展现了独树一帜的管理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科技两者融合的一种独特模式。然而,与德国、日本的隐形冠*企业相比,我们对中国台湾的隐形冠*不太熟悉。为此,此文的目的以中国台湾隐形冠*为例,提炼这些企业成功的经验(包括毛利高达35%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全拓工业),探索中国隐形冠*成长的奥秘,以此奠定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理论的实践基础。

01

历史的回顾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美国进入制造业起飞时代。在此期间,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应运而生;先有泰勒有关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理论创新,后有福特的实践创新。

首先出现的是运营管理大师泰勒,也是工业工程的始祖。他几乎在工厂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发明了用秒表测量统计标准工时的方法,让操作流程可以量化和标准化,以便进行科学地设计薪酬和评估工作绩效。此外,他还做了大量的切削测试,导出了泰勒刀具寿命等式,还规定了刀具的各种角度。从他之后,机械加工也成了一门科学。他一生获得多项技术专利以外,还拿过全美网球双打冠*,真是多才多艺的全才式人物!

泰勒制的中心思想就是“科学管理”理论框架下“标准化作业”方法。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管理可以而且能够使用科学,不能只靠经验进行管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劳资合作,不能只靠对抗去赢得利益。泰勒自己把科学管理称为一场思想革命,其核心内容就是用阶级合作取代阶级对抗。无论是用科学取代经验,还是用普遍原理取代个人风格,都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建立在阶级合作的基础上。

泰勒强调,工时研究和工作分析绝对不是让工人拼命,而是要找出一个工人“正常”工作时的标准定额。更重要的是,过去是工人干活,工头监督,劳资双方是对立关系;泰勒制采用新式管理方式,管理者的脑力劳动与工人的体力劳动形成互补,让劳资双方变成合作关系。泰罗强调,没有劳资双方的通力合作也就没有科学管理;对抗只是改变固定财富的分配比例,但不会增加财富总量,而合作可以增加财富总量。因此,称此为管理理论革命毫不夸张。

此后,把泰勒制最为有效地应用于实践的就是福特制。福特制采用装配流水线作业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替代了以前小规模作坊生产模式。福特制的主要特点是等级分明、层层服从、部门之间没有横向联系、流水线式的线性生产组织形式。显然,福特制彻底实现了泰勒制的“计划与执行的分离”,即管理人员与工人的分离。

福特一直不承认他与泰勒制之间的关系,甚至说他的灵感来自于芝加哥的屠宰厂;屠宰厂是把各个“部件”依次卸下来,他则是把各个部件依次装上去。但是,其实正是泰勒制为福特流水作业线提供了技术支撑。换言之,没有泰勒制在先,也就没有福特制在后。当然,也不能将泰勒制和福特制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他们的具体出发点与发力重点有所不同。

总之,美国制造业起飞时代催生了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为管理领域英雄辈出的第一个*金时代。

此后,6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起飞同样催生了一批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管理领域英雄辈出的另一个*金时代,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丰田的生产方式,包括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即时生产(justintime),同时涉及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柔性制造(flexiblemanufacturing)等其他模式。

80年代以来,管理软件开始普及,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国际化范围与深度日益发展,又有一批创新的管理理念与实践不断涌现,例如流程再造(processreengineering)、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网状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平台组织(platform)、生态系统(ecosystem)、数字化转型、工业4.0等。

02

中国大陆企业的整体现状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无疑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但是,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们似乎并没有给世界带来什么新的经营哲学或管理方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之前,中国企业大体一直处于一个几乎无上限的市场成长前景和几乎无下限对员工压榨的商业环境里,企业生存压力很小,只要胆大就行,不用动脑太多就能赚钱。

然而,年金融海啸之后,中国企业野蛮生长的好日子似乎告一段落,中间经过几次起起伏伏。进入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中国企业家们终于发现逝去的日子值得怀念。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企业在高速发展的40年里,并没有给业界留下什么深刻的思想或创新的模式。例如,阿里的“中台”火过一段时间,现在好像也没多大动静了;华为的狼性激励模式也算不上经营理念的创新,已被后来互联网企业发展成为毫无节制的模式;海尔的小微企业也似乎遭遇发展瓶颈。此外,华为与腾讯的“灰度”管理哲学,以及阿里巴巴的“既要也要还要”管理思路,还有海尔的“人单合一”等概念,缺乏与中国传统哲学及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深入对话与融合,因此均未发展成为自成一体、被全球广泛认可的理论框架。

也许再过20-30年的磨砺,才会出现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管理理论。然而,最先提出独特中国管理理论的却有可能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家。

03

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家特色

首先,中国台湾地区中小制造企业众多,而且非常具有技术特色,其产业生态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只要稍微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题中国台湾地区隐形冠军企业如何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