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每日金句系列之15(金句81至85)。
我把这些深深钉入我大脑皮层的金句,配上我鲜活的个人体验,分享给你。
感谢战友邓焕和高丽丽的点评。你们的点评和鼓励是我持续写作的巨大动力。
与其研究如何成功,不如研究如何失败
来源:李笑来定投课堂
避开失败,也就成功了。
把复盘前置,想清楚做了什么,会导致失败。避开这些行为,专注于能导致成功的行动。
巴菲特的投资合伙人,查理.芒格说:“我会花很多时间精力去研究人们是如何失败的。如果你知道自己可能会死在哪里,就不要去那里。”
我读研究生时,每做一个新实验,心中总希望能一次性成功。
书上写着如何做成功的操作步骤,按照步骤操作,不就能成功么?
当我只是研究如何操作成功时,几乎没有一个实验是第一次就成功的。
遇到失败,我不得不去请教别人的经验教训:如何做才能避开各种可能会导致失败的“坑”。
后来,除了学习如何操作才能成功,我会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和请教别人,哪些操作可能会导致失败。
当我研究如何失败时,成功率反而提高了。
失败的方式要远多于成功的方式。
做事情前,不盲目自信,而是多思考如何避开导致失败的“坑”。
避“坑”前行,才能把事做成。
你避开“坑”,把事情做成的经历是什么?
邓焕点评:避免失败,前置的话,我理解就风险管理。做好风险预判,定目标,GAP分析,获取资源,追过程,拿结果。定期复盘好的,分析可以复制的因素;以及做的不足的,及时调整。不断的迭代。作者的回复:是的,我们新药研发领域非常重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比如新药的风险/受益比写作是思考的“脚手架”,没有写作,就不可能进行系统思考。
来源:《卡片笔记写作法》
我们大脑的功能分为2个部分:记忆和思考。
当我们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写下来,大脑就可以节约一部分内存,专心于思考。
而且,系统思考需要大量“原材料”,不可能全部先记住,再思考。
因此,需要写作来帮助我们搭建思考的“脚手架”。
我做新药研发工作,遇到问题,常常需要系统的思考和分析。
之前,我先查阅资料,等资料汇总后,再统一进行思考分析。
然而,我的记忆能力有限,等资料汇总进行分析时,常常会把前面阅读过的内容忘记了。这样,我就要再次回顾前面的资料,使我思考分析的效率变低下。
读了《卡片笔记写作法》,我认识到,写作本身就是思考的一部分。
于是,每读一篇资料,我都会把关键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寻找需要查阅的资料。
把思考过程写下来,可以实时检验思考的收获,从而大大增加思考效率。
写,是我们思考和产生想法最好的催化剂,也是检验我们思考结果的最好方式。拿起笔,让我们的思考更有效。
你有写作帮助自己思考的经历么?
邓焕:结构化思考,结构化写作,最后才能结构化表达。作者回复:是的,结构化思考,才会思考的更全面,不容易有漏洞不自我欺骗的最好方式,是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来源:《卡片笔记写作法》
学习新知识时,大脑很容易欺骗我们,让我们以为所学知识都掌握了,从而产生满足感。
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就会暴露我们没有掌握好的部分,从而避免被大脑欺骗。
也许是我们的祖先经常面临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使大脑进化为容易自我欺骗和产生满足感的器官。学习新知识时,大脑尤其容易自我欺骗。
昨天,我学习Uptodate上面的一篇文章《血小板无效输注》。我认真读完一遍后,大脑中浮现了出满足感:文章也就那点内容,掌握的都差不多了。
然而,我拿起笔,总结一下要点时,才意识到:还有不少内容掌握的不够清晰和具体。
比如,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明确定义及具体区别是什么,我只能模糊的写出来,并不能写清楚。如果遇到需要将二者区别情景,我自然也难以正确判断。
我被大脑产生的满足感欺骗了,知识并没有被真的掌握。
我只能再去复习刚刚学的知识,直到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并彻底掌握。
学习新东西时,不要太信任大脑的感觉。
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知识写出来,是一个深入思考,把知识再加工,进而融入自己思维体系的方式,自然也是帮助我们有效掌握知识的方式。
你有过被大脑产生的满足感欺骗的体验么?
受益/风险比
来源: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做事情之前和做事情的过程中,要不断考量受益/风险比。
只有持续做受益风险的事情,我们的人生才会不断正向积累。
在我从事的新药研发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受益/风险比。
一款药物,从体外试验、体内试验,再到I/II/III期临床试验,每一步都显示患者的获益风险,才能向下一步推进。
这个过程长达10年左右,中间任何时候受益风险,新药研发都会宣告失败。
就如邓焕的文章《单抗III期临床试验失败案例及原因分析期》所述,肿瘤药从临床I期到批准上市,成功率只有5.1%。
也就是说,94.9%的药物,在临床试验到上市的某个阶段,会宣告失败。
失败后,医药公司会调整研发方向,继续开发其他预期受益风险的药物。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首先,我们要尽量避开受益风险的事情,比如喝酒、抽烟、沉迷游戏。
其次,最初选择了预期受益风险的事情,比如,工作或朋友。后来,发现是坏工作或损友,导致受益风险,我们就要果断放弃,再去寻找新的工作或朋友。
就像药物开发一样,放弃受益风险的药物,再去开发有希望受益风险的药物。
无论是事前的选择,还是事中的考量,都要以受益风险为原则。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正向积累。
你做过的,最能体现受益>风险的事情是什么?
邓焕:我也受到你的启发了:读文章,提炼金句也就是论点,用自己去语言去转述,然后从工作和生活角度去论证,最后化为行动指导。如果真能化为行动,那么就形成了闭环,这也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作者的回复:是的,知行合一,“知”容易,“行“难,都做到了,才是闭环,才算数不做学习难民,小心学习丧志
来源:写作破局课第6期
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将所学知识用于提升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就容易沦落为学习难民,甚至学习丧志。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