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
分
享
—————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后进生”这一概念不论是使用范围还是使用频率,都比较普遍。苏老师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将“后进生”形容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天赋潜能尚未被开发的学生、头脑较为迟钝的学生。
—————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后进生”呢?苏老师也在第96条建议中给出了答案,大致有三方面的因素:生理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首先是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其次是学校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并非形成“后进生”的决定因素,但是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校的学习氛围、同伴交往以及教师的知识技能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还有家庭氛围。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后进生尤其是有情绪以及品德行为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不恰当的家庭教育。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学校教育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
—————
—————
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苏老师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一、唤醒“后进生”沉睡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唤醒“后进生”酣睡的大脑,就得找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兴奋点、自信心,让他们为名誉而学、为自尊而学、为快乐而学。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自己的智慧和意志感到伟大和骄傲。
——启示:1.转变观念,从内心认为这些后进生是可教育的,注意教师语言及手势动作,不要使“后进生”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2.每节课表扬1-2名后进生
二、扩大“后进生”的阅读范围
苏认为,“后进生”的工作是教育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挑选一些特色鲜明、引人入胜的书籍和文章,儿童便会对周围世界进行更多的思考产生更多疑问,而思考和疑问正是进行智力教育的重要前提。
——启示:重视阅读课,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尽可能多的书籍,供学生选择、阅读,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拓展他们的视野。提供给“后进生”阅读的书籍,可以是那些民间的、有趣的、能调动他们潜力的内容,也可以是一些智力训练;可以是跟课堂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也可以是和课堂所讲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
三、因材施教—设计并布置智力训练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一位叫费佳的同学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钻研习题集他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创造性劳动的快乐。
——启示:转变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每一个后进生,看到每个人的困难所在,因材施教,为其制定分层作业,保护好后进生心中那尚燃烧着的想当好学生的火苗。
四、期待“后进生”转化要有耐心
苏认为,对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不仅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实现这些就得发展他们的智力,就得全方位的转化他们。
——启示:1.有决心:要解救“后进生”于苦海,还他们健康的心态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绝不能放弃。2.有耐心:有循序渐进的耐心,还得有承受转而不化的忍耐力
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后进生提供发展的条件,希望每个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都能感到有所成就,重拾信心,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
—————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