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辆飞驰在云贵高原公路上的面包车,停在了一个看起来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身边。
心底善良的汽车司机,从窗边看到流浪汉步履蹒跚地向前走动,心生不忍。
于是他停下车,想要拉他一程。若是换成其他人,司机的善举只怕犹如救命稻草。
可这位被当成流浪汉的宁波小伙谢建光,却并不领情。
他不仅拒绝了司机的好意,反而还试图向司机传递自己的人生价值。
谢建光拿出随身携带的诗集,告诉司机自己正在徒步旅行,正在探索极致的人类生命价值。
可他的做法在旁人眼中,似乎无比怪异。
司机开车离开之前,忍不住留下一句“大疯子”的评价,而在之后长达35年的徒步旅行中,谢建光也被人们冠以“天下第一疯”的名号。
究竟是什么契机,促使谢建光脱离安稳的生活,背着行囊踏上徒步旅行的道路呢?他最后的结局又会是如何?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行万里路的疯子。
黑河之旅,生命终结年,家住浙江宁波的谢建光,和父母再次发生了冲突。
他背着行李想要离开,父母却死死守住房门,不愿意放他离去。
30多年了,谢建光一直在外面流浪。
虽然他将自己称为徒步旅行者,但他在父母的眼中,无异于一个可怜的流浪汉。
这一次如果不是因为腿部受伤,他也不会回到家来休养大半个月。
父母好不容易才捉住他回家的机会,这次说什么也不会让他离开。至于儿子口中的大道理,他们不想听,更不想懂。
面对父母的坚持,谢建光表示:
“我是一个成年人,你们关不住我的。或许你们不能明白我的想法,但我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一次出门,我也是要去追求我生命的意义。”
意识到自己的双腿是父母最大的担忧所在,谢建光原地蹦了蹦,用行动向父母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了大碍。
总而言之,谢建光的态度十分明确,这一趟他非走不可。
早在养腿之时,谢建光就已经规划好了此次行程。
他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风沙满地的塞外、江南的水乡、云贵高原上的辽阔土地、四川低洼的湿地中,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然而,只有祖国最北端的黑河,他还从未到达。
他想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境,既然到过了最南端的腾冲,那便没有道理放弃最北端的黑河,所以这一次他势在必行。
每一个深爱着自己子女的父母,都没有办法真正反对孩子的决定,他们一边抵触着,另一边又在不自觉地削减着抵触的力度。
所以在这场和父母的博弈中,谢建光最终占了上风,成功走出了家门。
他带着自己辛苦攒钱打造的手拉车,走上了前往黑龙江的道路。
临走之前,谢建光似有所感,一遍遍地回望父母的脸庞和家中的大门。
他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一种信息: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父母感受到了一阵无来由的恐惧,但却没有办法挽回他逐渐远去的背影。
这一趟行程的目的地虽不是在西藏,但它却算是谢建光一个人的“朝圣之旅”。
经过35年的徒步旅行,他早已感知到了生命的广度,也早已体会到了与大自然心灵相通的滋味。
这一年他虽然只有59岁,但好像已经参透了生死的意义,活着的每一天对他来说,都应当具有不同的色彩。
不知大家是否听到过一种说法,当一个人逐渐参透生命的意义时,他的脚步其实也就在靠近死亡。
前往黑河的谢建光,已经隐隐有了预感,他的生命或许会终结在那里。
不过在此之前,他得去完成人生最后一个心愿:走到黑河,走到最北边。
在路途中,谢建光还结识了几个驴友。
他们都曾经从不同平台上听说过谢建光的故事,有人甚至还读过谢建光写的书,有缘得见,他们都对这位徒步旅行的前辈投去崇拜的目光。
不过令他们意外的是,这个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疯”的谢建光,在聊起自己过往的经历时却显得相当平静: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脚下的路程越远,心中对生命的感知也就越深刻。”
在成功走到黑河后不久,谢建光突然毫无征兆地倒在了地上。
这个意外让他身边的驴友吓了一跳,众人七手医院。
其实对于谢建光本人来说,这一次身体倒下并不突然。多年的徒步生涯早已透支了他的身体,野外的生活让细菌占据了他的内部器官。
从选择徒步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预料到了这样的局面。
他的身体已入膏肓,无药可治。
而在濒死之际,过往的生活碎片犹如走马灯一般,在谢建光的脑海中接连上演。
生活失意,找寻自我出生在浙江宁波的谢建光,从小就经历了不少坎坷。
在还未长大成年时,他就因为一次打零工时的意外而受伤,双手食指残疾。
他无法拥有正常工作的能力,那便无法通过工作来换取自己的劳动报酬,也就无法维持个人的基本生计。
自尊心极强的谢建光,并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所以当他发现自己无法通过体力劳动养活自身时,便盘算着开发脑力。
彼时的他能够想到的最好的职业目标,就是成为一个作家,为此他还专门前往当地大学的文学系进行旁听。
然而,井然有序的大学课堂似乎并不欢迎一个随意闯入的陌生人,谢建光多次受到老师的阻止。
不过,他仍然锲而不舍,仍然相信坚持的力量。
但世界上有的事情,并不是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有时候天赋真的会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上天注定了谢建光无法在文学上有所突破,不管他付出再多努力,都没有办法写出让读者满意的文字。
他陷入了短暂的纠结和迷茫当中,甚至忍不住询问自己的父母:
“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我是不是什么都干不好?我还能独立生活吗?”
父母无法回答他这些问题,他只能依靠自己从困境中走出。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建光在一本相册上看到了云贵高原的自然风光。
他想,既然现在的生活环境带给自己的只有压抑,那么何不尝试换个环境呢?
他好像突然间为自己找到了一副良药,在准备前往云贵高原的旅行中,谢建光干劲十足。
很快,他就收拾好了随身的行囊,带着元走出了家门。
刚开始他并没有执着于徒步旅行这个方式,只是为了省钱,所以想着能走一段是一段。
他沿着公路,顺着明确的方向,向前行走着。
虽然路途没有波折,但一路上太过单调。那时他每天生活中唯一的精彩点缀,就是自己特意放在行囊中的书。
过去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现在却让他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或许行走在广阔的天地间,真得能改变他的视野。
越往前走,谢建光越坚定自己徒步旅行的方式。有时遇到善意的司机,他也会拒绝对方让自己上车的邀请。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能理解他的固执,但他自得其乐,这也不失为一种意义。
渐渐地,谢建光放弃顺着公路行走的打算。
公路两旁的风景实在太过单调,既然要徒步,那就要切切实实地融入到大自然当中。
于是他偏离了公路,走进了山野田间,走进了人间百态。
他既忍受过荒无人烟的野外夜晚,也欣赏过繁华的城镇街道。在他的眼中,人间烟火和野外风光仿佛得到了一个完美的融合。
在顺利走到云贵高原后,谢建光胸腔中激荡的情绪,在那一刻到达了顶点。
云贵高原,是谢建光徒步旅行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也是他的开始。
如果说出发之前,他的打算仅仅是为了欣赏云贵高原的风光的话,那么后来他的目标就变成了用脚步丈量中国。
沿途之景,乐趣无穷。
谢建光相信,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一定能带给他不同的感受。
而越往前走,他一定越能认清自己,甚至认清生命的含义。
坚定了这个目标之后,谢建光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重新为自己规划了一条道路,去往新的地点。
带在身上的那块钱,早已经被他花光。
那么当务之急,还是要先找到一个适合打工的地方,为自己赚取一点旅行的盘缠。
边走边写,感悟渐深谢建光先是走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城市,找到一个暂时可以打工的落脚点。
他也跟老板提前说好,自己来打工只是为了旅行的费用,所以不会干很长时间。
老板听到他对自己的规划,心中不由得一阵敬佩。
每一个被俗世生活所累的人,或许从心底里都会羡慕,这样选择了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人。
而自由,本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真谛。
他就这样打一段时间的工,走一段时间的路,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经历。
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停留点,野外也可以是美妙的空间。
有一阵,谢建光身上的钱几乎消耗殆尽,他也没有找到能赚钱的机会。
于是他索性抛开焦虑,走进大自然,享受了一段时间的“野人生活”。
每天早晨他从山洞中走出,便会去山头寻找野菜和猎物。如果运气好,当天的伙食便有荤菜,如果运气不好,一碗野菜也能果腹。
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地取材,累了、困了便席地而躺,这样的生活好不快哉。
如果找不到适合栖居的野外环境,那么他就只能像一个真正的流浪汉一样,在城市里睡长凳、住桥洞。
他会去路上捡别人喝剩的矿泉水瓶,会去垃圾桶附近搜寻别人扔掉的食物,甚至还会专门为自己找几身他人丢弃的衣服。
至于身上的钱,能攒一点是一点。
他心中有一个小小的目标,攒钱为自己打造一辆手拉车。因为有了手拉车,他就不用再费劲地寻找栖息之所。
每天晚上只要拉开手拉车的门,钻进车里,谢建光变能睡个好觉。
好在这个目标并不远大,没过多久谢建光就攒够了钱,他只需要去买廉价的原材料,而后就能通过自己的手艺组装一辆手拉车。
幕天席地的流浪者,终于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家”。
在徒步旅行的这些年里,谢建光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而且他发现生活经历真的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学素养。
早年间他写一篇文章,抠破了脑袋也写不出一句话,可丰富的生活经历却能够让他下笔如有神。
每走过一个地方,他总会用手中的笔,写下最真实的见闻和感受。
在他的记录中,我们能看到藏族人民热情献出的哈达,能看到一碗碗鲜辣爽口的凉拌折耳根,能看到街头歌手抱着吉他弹唱出的无奈...
在旅行了十几年之后,谢建光把这些文字整理成为书籍,并成功出版。
许多驴友深受感染,盼望着见他一面,或有运气与他同行一段路程。
每一个有幸同他交谈的人,都能从他的经历中,发现一些与自己的人生适配的点。
万里路,谢建光没白走。
每一个被现实社会的压力束缚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打心底里羡慕他的洒脱。“天下第一疯”这个称号绝非嘲讽,而是羡慕与赞美。
在35年的徒步生涯中,谢建光走过了30万公里的路程,而今他的生命即将在异乡终结。
随着医疗器械中“嘀”地一声,一条自由的生命,从这个世上永远消失。
结语这世界有多少人背负着重担,艰难求生。
但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像谢建光这样幸运,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走完一生。
他在旅途中逐渐发现自我,逐渐认识生命。
当他参透生死的意义时,死亡便不再是令人恐惧的终点。
短短59年的生命中,谢建光做到了尽情绽放。
相信在临走前回望此生,他绝不会产生后悔的情绪,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