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觉得我是那种比平均值更加接近所谓的‘自由而无用’吧。”在谈及复旦流传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时候,赵行健如此说道。他于年毕业于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并于同年进入复旦大学工科试验班进行大学的学习。在这一年里,他与另外几位复旦人一齐编写设计了如今复旦人近乎人手一个的校园服务平台app——旦夕。
(旦夕是由来自复旦大学的本科生开发的一款第三方校园服务APP,可以查询饭卡余额、空教室、食堂拥堵情况,同时内置树洞服务,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
源自儿时的热爱
“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如此写道,而赵行健也恰恰符合这一句话。他的爱好,从始至终,都是计算机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这个大领域。
谈及一切的起因,还是在他的小学时期。因为家庭与计算机的一些渊源,他对于计算机始终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在某一次计算机课上,他惊奇地发现旁边的同学用计算机做了一个调色板出来,“当时十分震惊,觉得好高级。”赵行健在回忆时对此感慨万千。
这也是他进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契机。正如牛顿因为苹果而体会到万有引力,一次与“高级操作”偶然的相遇,也成为了赵行健敲开计算机领域大门的一块砖。
在高中阶段,赵行健也尝试去编写了几个应用程序,并在Google应用商店上架,尽管下载量不是十分的多,但这也让他十分欣喜。作品的这种“被承认”也使得他更加愿意、乐意去置身这个他所热爱的领域,在其中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大概就是计算机领域的每个方面我都尝试去涉猎过。”在接受采访时,赵行健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此说道。
2
在复旦遇见旦夕
赵行健在高中时期便决定要来复旦大学进行他本科阶段的学习。
源于热爱,他选择了工科试验班这个可以分流至计算机专业的试验班。而在就读于复旦的这一年中,一次机遇让他加入了“旦夕”这款app的设计编写团队,而旦夕,也遇见了一位对于研发倍感兴趣的CS人。(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简称CS)。
“当时我们班上的一个大佬闲着没事的时候会敲一些代码,然后我觉得好像有点意思。有的时候下课会去旁边看一下写的什么,当时感觉这个东西好像就是我高中想写的,我便向他提出了加入的想法。”
谈及加入旦夕团队的契机时,赵行健承认这是一种高中想法的延续,在高中时期他便有编写一款能够帮助学生得知学校信息的应用程序,但由于当时在线资源的不足而搁置。当遇见旦夕的创始人时,他内心的那团火重燃了起来,当下决定加入创作团队。于他而言,既是为了给复旦学生提供一个信息获取平台,也是对于高中时那个遗憾的一点弥补。
一款app的创作历程是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发展的。赵行健加入旦夕团队时,旦夕还只有查看校园卡余额和平安复旦这两个基础的功能以及一些不是特别常用的功能。他于大一下学期期中加入旦夕团队,这款APP最终在大一下学期期末发布,据他估计大概旦夕的生命便是在那一个学期里塑造出来的。
如今旦夕首页的功能
在旦夕创作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赵行健领悟最深的便是时间的平衡与管理。他认为写代码本身可能没有什么很高的技术含量,但不断地对于功能完善与开发无疑是一件费时费脑力的大事。在采访过程中,他用四个字来形容自己:“废寝忘食”。可能一下子灵感来了可以从下午一点写到晚上的十点,而且乐在其中不知疲惫。当然,学业和创作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时间分配上的冲突,他也有着因为写代码而发现作业写不完的经历。这也让他愈发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怎样用平衡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和需要去做的事情。
3
在自由和热爱里规划人生
据悉,赵行健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本硕贯通)计算机班就读。由于他在高中时期了解过一些机器学习的内容,曾经在高中参加了上海市“英才计划”,他认为神经网络十分的有趣,而且前景十分广泛,便决定向此出发。
同时,谈及旦夕日后的发展,赵行健表示他们团队有着对于“体育馆预约”“elearning对接”“图书馆人数查询”等一系列功能的设想,但具体还是要看各位复旦同学的反馈,在“自由”之时能做一些“有用”之事也让人十分开心。
谈及未来,赵行健认为还有许多未知的可能性,他也不能说自己一定会去干什么,一定不会去干什么。但他还是坚信自己的热爱与兴趣能够长久地陪伴着他,无论在本科、硕士等学位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这份最初的热爱定能为他千万丈的人生铺下基石。
4
作为先行者的话
“祝贺你跻身百年复旦的星空。”这是年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一句话。抛开旦夕创始人之一的身份,赵行健也是一位先行来到复旦、先一步在复旦百年星空里驻足的学长,对于那些后一步来到复旦和那些即将要来到复旦的学弟学妹,他说高中的刷题套路已经逐渐丧失它们原本的地位,重要的是能力的融会贯通。他也希望在比高中明显放得更开的大学里,学弟学妹们能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在号称“自由”的复旦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
但他也建议学弟学妹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定位,不要过度放飞自我,大学并非没有“镣铐”,只是“镣铐”在你自己的手中。而这其中,需要的是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向着我们自己的星星靠近,为爱所趋,虽远而行。
让自由和热爱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永不缺席。
赵行健学长手写的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采访|江一非王韵骁吕昂格
撰稿|江一非
策划|常家莉
编辑|赵俞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